• 该不该教孩子“以牙还牙”

  • 发布时间:2007-05-30 转载:育婴百科网 分类:宝宝培养 热度:加载中

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该不该教孩子“以牙还牙”,问:我的儿子3岁了。是个老实的孩子,在外面常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有时手或睑还被抓破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办?答: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发生磕碰是常有的事。今天...,以下是完整【该不该教孩子“以牙还牙”】原文:

  • 问:我的儿子3岁了。是个老实的孩子,在外面常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有时手或睑还被抓破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办? 答: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发生磕碰是常有的事。今天你打了我,明天我打了你,后天也许俩人又和好如初了。孩子之间的矛盾,来得快,去得也快,家长不必看的那么严重。 但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如果自己的孩子生性老实,总在外面挨欺负,三天两头“挂彩”回来,恐怕哪位家长都受不了。怎么办呢? 我们的传统教育中,一般是不让孩子对欺犯行为作出反应。“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惹不起,还躲不起”堪称是这种教育的“经典”。家长千方百计孩子避开来自外界的“威胁”,而不是教育孩子如何正确面对外来的侵犯,学会保护自己。惹急了,也就是带着孩子找对方家长,却不告诉孩子自己应该怎么解决。 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孩子还是不知所措,要么怕“报复”,忍气吞声;要么大哭不止,仍旧找家长“告状”。 这样长此以往,受欺负的一方过份忍让,不仅助长了对方的攻击行为,让霸道的更加“有恃无恐。”也会在受欺负的孩子心理埋下阴影。这种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胆小怕事,对自己没信心,易屈服于外界的压力。有的甚至会影响一生的发展。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要独立面对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冲击,与其家长像老母鸡一样,总是把孩子护得紧紧的,不如把自护本领早一点交给孩子,这个自护本领就是,让孩子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前提下,独立面对外来的各种挑战应付各种问题,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家长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我们首先不欺负人,尤其不能欺负比自己弱的人。 如果别人欺负你,你可以躲过,也可以和他面对面讲理,甚至还手抵抗,总之你不要受到伤害。这世界上有正义,也有权利,每个人都应该有勇气维护它,捍卫它,哪怕被碰得头破血流。 在外来侵犯面前,退让是怯懦的表现,是不勇敢;只会嚎陶大哭,听任拳头落在自己头上,是愚蠢。 对一般孩子尤其是生性老实的孩子,家长平时应注意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除了给孩子讲如何对待别人的欺负及怎样处理外,还要鼓励孩子多和别的小朋友接触,在游戏中建立与他人相处的信心。 有的孩子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在集体生活中也表现得内向,畏缩,家长和老师要注意纠正孩子的这些不足,创造条件,使他们多接触人,接触新鲜事物。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勇于表达,敢于据理执争的勇气。 讲这些,并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头上长角身上长刺。谁也不能碰一下的“小霸王”而是纠正许多家长两种不正确的做法。 一是“保护型”,一看自己的孩子挨打了,就再也不让孩子出去了,生怕孩子在外面吃亏,“你出去又打不过人家,还是在家呆着吧。” 这类家长也不让别的孩子到家里来玩,怕人多又打架。 二是“攻击型”,知道孩子挨打后,不管怎么回事,首先反映就是“这还得了,找他们家长去”,或者就干脆告诉孩子,“他打你,你也打他!”有的甚至全家一齐出动,给孩子壮胆。 “保护型”家长的作法,由于过分限制了孩子行动,将会使孩子变得不合群,对外人充满敌意,也会变得胆小怕事,缺乏交际能力。 “攻击型”家长的作法则会使孩子养成“报复”心理,不管是谁,只要“触犯”了我,都要给予回击,“以牙还牙”,决不手软。 这两种家长的作法都不足取,只能使孩子走上两个极端,要么很怕事,要么很霸道。 我们主张“理智型”的作法。 “理智型”家长的作法是,先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公正客观地帮助孩子进行分析,在这件事上,谁做的好,谁做的不好,告诉孩子以后再碰到类似事件应该如何解决。 在批评别的孩子的缺点同时,也要给自己孩子指出在这场事件中的责任,不要把埋怨都倾泄在别的孩子身上。即使发生矛盾的主要责任在对方,也要让孩子学会宽容,大度,不耿耿于怀。 要让孩子知道,有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对来自外界的欺犯予以回击是必要的。 有时为了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友情,相互理解,相互原谅也是应该的。 现代的独生子女家庭,恐怕孩子在每一位家长的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受气包”,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天到晚惹事生非的“打架大王”。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怎样让孩子掌握好这个“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小朋友 孩子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