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帮宝宝轻松度过厌奶期

  • 发布时间:2010-05-27 转载:育婴百科网 分类:育婴知识 热度:加载中

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如何帮宝宝轻松度过厌奶期,我的宝宝为什么喝得那么少,该怎么办才好?别担心,如果宝宝不是因为生病厌食,那他可能是进入了厌奶期。只要用对方法,就不必烦恼宝宝长不大哦!问题1发生原因&时间生理、心...,以下是完整【如何帮宝宝轻松度过厌奶期】原文:

  • 我的宝宝为什么喝得那么少,该怎么办才好?别担心,如果宝宝不是因为生病厌食,那他可能是进入了厌奶期。只要用对方法,就不必烦恼宝宝长不大哦!

    问题1 发生原因&时间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生理、心理皆会影响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生理因素宝宝厌奶时,首先要观察一下,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所导致的。如果还并发了呕吐便秘腹胀腹泻发烧症状,应该立刻就医治疗

    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心理因素 由于从出生开始,宝宝每天喝的都是同一种食物,一段时间后,可能会产生厌恶喝奶的情况,这也是宝宝在提醒爸妈,该给他吃些不同的东西了。适时给宝宝流质食物,便会逐渐恢复胃口,如果宝宝活动力佳、精神也好,只是食欲稍差,爸妈并不用太担心。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4~6个月会发生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宝宝4~6个月大时,好奇心与日俱增,因为脖子肌肉张力较好,开始对身边的事物感到新奇,也会分散他吃东西的注意力,此时正为常见的厌奶期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舌头碰到东西往外吐的反应也会消失,如果没有适当添加辅食,用小汤匙喂食训练宝宝口腔协调功能,宝宝日后可能会只喝奶不想吃固体食物,出现明显的厌食,会营养不均衡。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哺喂母乳妈妈,当宝宝出现厌奶时,千万不要因此停止哺乳,只要同时提供软流质的辅食母乳可以哺喂到2岁。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问题2 辨别厌奶的方法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计算奶量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如何知道宝宝是不是进入厌奶期了呢?这是令很多爸妈感到疑惑的问题宝宝进入厌奶期之后,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吃的奶量变少了,因此可以计算宝宝每天所喝的奶量,如果低于所需的奶量,没有生病发烧,且到了4~6个月大,宝宝就可能已经进入厌奶期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宝宝每天所需的奶量 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一般而言,4个月内的宝宝计算奶量的公式是以宝宝的体重和每天的餐次来计算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体重×120~150毫升)÷餐次/(天)=一餐的奶量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Example 4个月大的宝宝,体重大约6千克,一天大约喝6餐。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6千克×120~150毫升)÷6=120~150毫升/每餐

    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问题3 生长&发育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对应生长曲线表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宝宝生长好不好,是很多家长关心的事,如果又碰上厌奶,会不会对发育造成影响呢?宝宝的身心动作发展,像是头部控制及肌肉张力、人际互动若都符合其年龄,代表他的发展是正常的。至于身高、体重和头,本来就是因人而异,不需要跟别的宝宝比较。每次带宝宝看健儿门诊时,医护人员都会测量并记录,不妨将这些数据,对应儿童健康手册上的生长曲线,观察一下是否在正常范围中,若是数值都正常,爸妈就可以放心。 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善用儿童健康手册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假设宝宝生长曲线一直都在50%左右,到了厌奶期,刚开始并不会有太大变化。正常来说,在25%~75%之间都属于可接受的范围。但如果宝宝吃得很少,又没有额外添加营养食品辅食生长曲线就会下降,可能从50%掉到10%,这就表示厌奶已经对宝宝造成生长上的影响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本文关键字:度过,轻松,宝宝,如何,如果,生长,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宝宝 厌奶 厌奶期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