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早产儿的袋鼠式护理,在台湾每年约有7~8%的早产儿出生,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早产儿的存活率也逐年提高;现今医疗的重点,除了提高存活率以外,如何让早产儿能活的有质量,更是医护人员努力的目...,以下是完整【早产儿的袋鼠式护理】原文:

  • 台湾每年约有7~8%的早产儿出生,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早产儿存活率也逐年提高;现今医疗的重点,除了提高存活率以外,如何让早产儿能活的有质量,更是医护人员努力的目标。 袋鼠式护理,是指早产儿的母(父)亲,以类似袋鼠、无尾熊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藉由皮肤接触皮肤的方式,将早产儿直立式的贴在母(父)亲的胸口,提供他(她)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这创新的照护方式,是由哥伦比亚的雷及马丁尼医师于1983年首度提出。当时的哥伦比亚医疗资源极度缺乏,因此有人希望藉由母亲的体温来维持早产儿的体温稳定。此举让早产儿不仅是体温得以维持,许多的临床问题,如:生命征象稳定、体重增加、睡眠时间延长等,都有显著的改善,因而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陆陆续续做了相当多的研究,证实它的临床益处。在国内,近年来也有许多学者从事相关的研究,并积极的推广「袋鼠式护理」于各大医院的新生儿加护病房中。9大好处 袋鼠式护理之所以能帮助早产儿,主要是因为在进行此照护方式时,早产儿可以听着母(父)亲的说话心跳声,伴随着呼吸时的缓慢韵律性摇晃,让他(她)感觉处在类似子宫环境;而母(父)亲的抱持,提供了早产儿包围感及安全感;此时更能让早产儿暂时远离医疗仪器的刺激。 1.可以帮助宝宝的安静睡眠时间较长,而睡眠是有助于宝宝生长激素的分泌。 2.可稳定心跳、呼吸及血氧浓度。 3.藉由肌肤的接触减少体热及水分散失。 4.能量的保存有助体重的增加。 5.警觉清醒时间长,可以增加亲子互动。 6.提升母乳哺喂机率及成功率。 7.减少躁动不安及哭泣。 8.增加父母的自信度。 9.增加早产儿提早出院的可能。适当时机 进行袋鼠式护理时,必须要将早产儿抱离保温箱,贴在母(父)亲的胸口,在这样的搬运过程中,很可能会对早产儿造成额外的伤害。再者,早产儿的体温控制系统尚不成熟,若是在病况不稳定的状态下,曝露于温差较大的环境中,可能会使病情恶化;在国外,即使是插着气管内管使用呼吸器,都可以进行袋鼠式护理,但是绝大多数的母(父)亲并非医疗专业人员,对她(他)们来说,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是有很大的心理负担,而且必须冒着气管内管滑脱、对早产儿造成伤害的风险,因此,在国内,大多数的医院是不建议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 总结来说,可以进行袋鼠式护理的时机,一定是要早产儿的病况及生命征象稳定,没有潜在的合并症发生。至于体重需达到多少,每一家医院有不同的规定;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有意愿,因为进行的时间最长可达到2小时以上,父母亲需要有足够的耐性及体力方能应付;况且,父母亲也要克服心理障碍,而这就必须要靠医护人员事前的说明及沟通。准备须知 当早产儿的病况及生命征象稳定父母经过说明及沟通也有进行的意愿,接下来,便是要为实行袋鼠式护理做好事前的万全准备。环境部分 1.隐密且独立的空间:因为父母亲须有身体上的曝露(让早产儿皮肤皮肤,贴在父母亲的胸口),若无法做到,至少要有屏风或围帘的使用,以确保隐密性。 2.维持室温25~27℃的恒定:避开有通风口的地方,避免早产儿体温散失过快。 3.准备一张舒适有靠背及扶手的椅子和脚凳:父母亲在进行袋鼠式护理肢体能有支托。 4.烤灯或暖炉的使用:可准备包覆在早产儿身体外的毛毯或被盖。 5.必要时须准备生理监视器:做好早产儿生命征象的持续监测。父母亲部分 1.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父母亲情绪是会感染早产儿的。 2.穿着轻松:穿着前开式,宽松、透气、吸汗的衣物。 3.保持最佳状态:进行前须洗净身体,并上完厕所、喝完水,避免自己的需求打断早产儿睡眠时间。 4.生病时先暂停进行:若有感冒发烧肠胃不适等感染症状则须暂停,以免传染早产儿早产儿部分 1.先更换尿布。 2.将尿布包裹的区域尽可能的减少:露出较多的皮肤与父母亲接触。 3.做好早产儿的保温工作:像是穿上小袜子或戴上小帽子,如此亦可减少体温的散失。7点叮咛 1.早产儿是呈60度或90度,直立式趴着紧贴在父母亲的胸口,而非传统的抱持方式。 2.第一次先进行30分钟,之后再视情况慢慢延长时间,最长可到每天2次、每次2小时以上。 3.护理人员会随时在一旁监测早产儿的状况,并提供父母亲所需要的协助。 4.若早产儿任何时候有不舒服的状况,都要马上中止。 5.执行时可与早产儿说话,给予轻柔的抚触,增加彼此的互动。 6.可以放一些轻柔的音乐,帮助父母亲早产儿更放松。 7.密切观察早产儿在进行「袋鼠式护理」之后的生命征象及反应,因为毕竟不是100%的早产儿都能够接受这样照护方式。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袋鼠 存活率 早产儿 护理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