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误食异物后千万别喝水

  • 发布时间:2010-04-17 转载:育婴百科网 分类:成长发育 热度:加载中

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孩子误食异物后千万别喝水,花生米异物占48.9%统计结果显示,这些卡在孩子气管里的异物中,花生米高居首位,占48.9%,排在第二的是瓜子,第三是豆类。花生瓜子名列前茅首先是因为这类坚果家中很...,以下是完整【孩子误食异物后千万别喝水】原文:

  • 花生米异物占48.9%

    统计结果显示,这些卡在孩子气管里的异物中,花生米高居首位,占48.9%,排在第二的是瓜子,第三是豆类。

    花生瓜子名列前茅首先是因为这类坚果家中很常见,孩子容易拿到,另一方面,小儿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咀嚼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很难将其嚼碎,加之吞咽功能尚不健全,极易发生气管异物。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还有一些无机物异物,主要是塑料制品,塑料玩具、笔帽等,主要发生在年龄较大的儿童身上;还有9个孩子卡在气管里的异物稀奇古怪,比如钉子、弹簧、鱼钩等。

    年龄讲,年纪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被异物堵住气管, 3岁以下占87.1%,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总喜欢嘴里含着东西蹦蹦跳跳,不小心摔一跤,东西就吸进了气管。男孩因为更好动,比例明显超过女孩,占68.9%。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所以,家长还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吃东西时不要说笑、打闹、跑跳,家长也不要在孩子进食时训斥孩子。不能让孩子嘴里含着东西玩,有时孩子忘了嘴里有东西,张口一说话;或者大人招呼,孩子一答应,嘴里的东西一下子就卡进了气管里。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此外,果冻泡泡糖等软软的东西也存在危险,尤其是果冻,一旦发生误吸,致死率接近100%。

    -专家亲历

    电话遥控救了孩子

    好悬呀!孩子差点就没命了!谷庆隆主任想起今年春节期间帮助一个发生气管异物的孩子脱险经历,还心有余悸bbcms.net转载自网络

    春节期间,谷庆隆主任回老家过年,看见两岁的小外甥在嗑瓜子,当即就批评了自己的表妹,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的表妹慌忙把瓜子收了起来,并告诉谷主任,前些天她去邻居家串门,邻居家的孩子才1岁多,也吃瓜子呢,吃的时候好像是被卡了一下,当时有点咳嗽,大人拍了拍,好多了,但后来偶尔还会咳两声。瓜子肯定还在孩子气管或支气管里!谷主任心里咯噔一声:赶紧带我去看看孩子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可不巧的是,邻居带着孩子回乡下老家过年去了。表妹电话联系上邻居,家长一听,赶紧带着孩子到县医院拍了CT,果然在孩子支气管里发现了一颗瓜子。谷主任刚则放下心来,电话又传来了,由于县医院没有支气管镜,在赶往500多公里以外的市医院途中,孩子咳嗽突然加重了,带着明显的喘息,哭闹不止。先让孩子安静下来,越哭闹越容易窒息。另外,抱着孩子让他保持左侧身体在下的体位,因为瓜子孩子支气管里,要尽量保持这种状态,万一异物跳动,转到右支气管,左边的支气管张力还没有恢复,又影响了右边的通气,就更危险了。在谷主任的电话遥控指挥下,孩子的情况稳定住了。及时赶到市医院,做了紧急支气管镜下取异物手术,保住了性命。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专家建议

    误食异物千万别喝水

    孩子异物卡喉,最保险的办法是尽快把孩子送到医院。在这个过程中尽量让孩子安静下来,否则只会加重危险。

    一些孩子刚吞入异物时会咳嗽,过了一会儿就不咳了,家长觉得异物已经咳出来了,其实这种侥幸的概率只有2%。如果孩子喉咙口还有呼噜噜的声音,或者偶然还会咳嗽几声,就说明异物仍卡在原处,还是可能发生危险。苏立众主任提醒大家。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谷庆隆主任说,如果孩子果冻等较大异物卡住后,会立刻出现憋气、呼吸窒息症状,送医院已经来不及,应争分夺秒开始自救。3岁以下的孩子,可以把他倒着拎起来,用力拍孩子的背部,让他把东西咳出来;大一些的孩子,可以从背后抱住孩子,用力挤压其腹部,用气流把异物冲出来。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需要提醒的是,误吸异物后一定不要给孩子喝水,这样非但不会把异物冲下去,还可能引起再次呛咳,而且如果孩子需要进行手术取异物,喝下去的水可能会使孩子在麻醉时发生呕吐,造成窒息的危险。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名列前茅 误食 花生米 孩子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