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应对4岁前的攻击行为

  • 发布时间:2011-04-18 转载:育婴百科网 分类:宝宝心理 热度:加载中

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如何应对4岁前的攻击行为,“我打你!”——攻击行为和发脾气的行为类似,攻击行为也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3岁以下的孩子还不知道自己这样做会弄疼别人。如果孩子3岁以后还有这种行为,才真的会成为一个...,以下是完整【如何应对4岁前的攻击行为】原文:

  • “我打你!”——攻击行为
    发脾气的行为类似,攻击行为也要考虑孩子年龄。3岁以下的孩子还不知道自己这样做会弄疼别人。如果孩子3岁以后还有这种行为,才真的会成为一个问题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4岁之前的咬、打、踢等行为
    大家已经了解到,两岁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很正常。但咬、挠、踢、揪头发、推、抢玩具、扔东西、打架等行为呢?可能你会感到惊讶:80%的孩子在 17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出现上述行为,到2岁时达到高峰,之后这类攻击开始逐步减少。孩子1岁以后有没有这种行为、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种行为,和模仿几乎是没有关系的,也很少和教育有关。性格非常温和的父母有时也会对自己家里两岁大的小“兰博”①感到疑惑:我们的孩子怎么这么好斗?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2~3岁孩子的这种行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攻击行为吗?其实,在这个阶段他们还不知道,当他们踢别人的小腿或咬别人的指头时,被踢被咬的人感觉会很糟糕。如果孩子还不能理解自己这种行为的意义,我们就不能臆断孩子是恶意的。
    如果这并非真正的攻击行为,那又是什么?这类行为通常和生气或愤怒无关,而是和好奇心或交流的意愿有关:如果一个两岁孩子从另一个孩子手中抢走了玩具,他其实只是想试探一下:“我想要这个汽车。我得试试,看我能不能拿到它。”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如果一个小女孩咬了另一个女孩一口或打了人家一下,也许她只是想知 道:“我想开个玩笑,看看这会不会令她觉得很紧张。”如果被咬或被打的小女孩大声喊叫,那么试探结果很清楚:“她真的会紧张。的确会有事发生。”如果大人 这时候跑过来,表现得非常生气,很大声地交涉这件事,那我们的小姑娘会觉得更加兴奋。
    如果小孩子想尝试什么事情,他们就一定会行动。他们还不能清晰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当慢慢学会语言表达时,他们就很少再用手和脚去体验这个世界。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小战士……
    打、踢、咬也可以是孩子表达沮丧或生气的行为。当他想要什么而没得到时,当他想做什么而没被允许时,他的大脑中会拉响“警报”,就像发脾气时那 样。从生物学上看,生气和愤怒是一项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身体接到“警报”后,肌肉会紧绷,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孩子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他试图克服一切障碍,以达成自己的愿望。孩子为此而使用自己的手、脚和牙齿来帮忙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吧!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孩子们想要战斗,父母不必为此感到吃惊。
    千百年来,时刻准备战斗是人类的一项生存技能。但现在的父母希望孩子能温和地平息冲突,而不是像个小战士那样。
    孩子想要战斗,这很正常,父母不必为此感到吃惊。否则会产生这样的后果:父母会有不安的感觉,会觉得忧虑或受到良心的谴责,因为他们把这种“攻 击行为”归咎于自己教育上的错误。如果父母对此忧心忡忡,就会把自己置于一个相对弱势的位置。父母可能会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孩子产生沮丧的情绪,希望以此使得他们不再攻击他人。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然而这给了孩子错误的信息:“通过打、咬、踢的行为我获得了很多的关注,这使我强大、有威力。”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孩子攻击行为很有可能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而是保留了下来,因为孩子从中获得了很多好处。如何打破这个怪圈?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冷静沉着
    你现在知道了2~3岁孩子的咬、打、踢等行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攻击,一个小孩子根本不可能如此“可恶”。认识到这一点你就能够冷静沉着。
    制止不当行为
    冷静沉着并不意味着只能袖手旁观并“任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在孩子打人或推人的时候,父母必须立即介入并向孩子表明不接受他的这种行为。隔离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后果:拿走孩子抢来的玩具,并立即把孩子和“受害者”分开。当孩子游戏时打了其他小朋友,你应该带着你的孩子离开,并且每次都这样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你不可以那样做,会弄疼别人的。”如果孩子继续“尝试”,那就采取“暂停”措施——就算你自己是孩子不当行为的“受害者”, 也要这样做。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攻击 发脾气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