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尿裤的使用和相关知识

  • 发布时间:2007-08-13 转载:育婴百科网 分类:宝宝健康 热度:加载中

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纸尿裤的使用和相关知识,使用纸尿裤的基本方法就使用纸尿裤的那部分皮肤而言,健康的皮肤应当是干爽的。湿皮肤很快就会变得脆弱,易于发生尿布疹。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纸尿裤造成的湿润,应当经常更换纸...,以下是完整【纸尿裤的使用和相关知识】原文:

  • 使用纸尿裤的基本方法
    就使用纸尿裤的那部分皮肤而言,健康的皮肤应当是干爽的。湿皮肤很快就会变得脆弱,易于发生尿布疹。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纸尿裤造成的湿润,应当经常更换纸尿裤,并使用吸收力特强的纸尿裤。如果你使用传统尿布,则更应当经常检查和更换尿布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凡士林油、氧化锌软膏或尿疹膏也有助于保护皮肤,不受潮湿的影响婴儿粉也许会使你的皮肤感到很舒服,但并非最适合于婴儿婴儿粉可以在短时间里减少纸尿裤与孩子皮肤之间的磨擦,但是一旦被尿湿(孩子肯定会尿湿它的!),它就没有用了。你的婴儿甚至还可能吸入大量的粉,这将是很危险的。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何时更换纸尿裤
    对于新生婴儿,你似乎要一直不停地换纸尿裤。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纸尿裤的更换次数会逐渐减少,开始时平均每天是十次,逐渐减少到六次。至于应当何时更换,可依照以下的简单指导:在每次喂奶之前或者之后
    在每次大便之后
    宝宝睡觉之前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宝宝醒来时
    当带宝宝外出之前更换纸尿裤的详细步骤
    在更换纸尿裤时,你手边应当准备好:一条干净的纸尿裤
    一包湿纸巾
    一条婴儿尿床
    一条软毛巾
    一小盆温水
    尿疹膏或凡士林油一定要在开始之前将一切都准备就绪,千万不要将婴儿独自留在床上。让宝宝平躺在床上,将婴儿尿床垫垫在宝宝身下;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拿掉湿尿裤,将宝宝双脚向上抬高固定好,并用湿纸巾由上而下擦拭;
    如果只是尿湿了,换一条即可;
    如果纸尿裤还沾上了大便,应当先用湿纸巾或软毛巾将大便擦去,再用温水将孩子臀部清洁干净。
    除非孩子腹泻,否则没有必要使用肥皂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腹泻时,可使用婴儿专用肥皂(既使是柔性肥皂也会将孩子皮肤上重要的自然油消除掉)。
    擦净后,将宝宝臀部抬高,涂上软膏或者凡士林油。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将纸尿裤有胶带的部分朝向腰部方向,垫在臀部下方,将纸尿裤包起来。
    宝宝脐带尚未脱落,为避免纸尿裤磨擦脐部,可将纸尿裤上缘向内折,露出脐部,双侧胶带粘于纸尿裤不光滑面,即可重复粘贴。
    纸尿裤的松紧度是否合适,可以双手食指放入纸尿裤间,测试是否太紧或太松。有关新生女婴的特别建议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始终要从前向后擦,以免大便污染生殖器。清洗这部位只需要水。在最初几天中,会有液体或者甚至是少许血从阴道排出,这是正常的,因为孩子在出生后正在适应自己体内波动的荷尔蒙
    有关新生男婴的特别建议
    同样应当从前向后擦。如果你的独生子没有作包皮环切术,不要将包皮向后拉扯。包皮会自己逐渐松驰,到了三岁通常就可以完全收缩了。如果他作了包皮环切,应当用涂凡士林油或抗生素软膏的纱布盖住阴茎,帮助伤口愈合。在头一个星期里可能会发生一些肿胀和结出黄色的痂米。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换纸尿裤要及时
    婴儿的尿中常溶解着一些身体内代谢产物的废物,如尿酸,尿素等。尿液一般呈弱酸性,会形成刺激性很强的化合物。吃母乳孩子大便呈弱酸性,吃牛奶孩子大便弱碱性;吃母奶的孩子大便会稍微稀一点,吃牛奶孩子大便会稍干一些。无论是干便、稀便,或者是酸性、碱性物质对宝宝皮肤都具有刺激性,如果不及时更换纸尿裤,娇嫩的皮肤就会充血,轻者皮肤发红或出现尿布疹,严重还可能腐烂、溃疡脱皮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怎样使纸尿裤的接头粘牢
    当为宝宝更换纸尿裤时,一定要使接头粘住纸尿裤,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使用了婴儿护理产品,如油、粉或沐浴露等,则更要特别注意。这些东西可能会触及接头,使其附着力降低。在固定纸尿裤时,还要保证你的手指干燥和清洁。
    你所选择的纸尿裤对孩子及其皮肤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应当仔细选择,并不是所有的纸尿裤都是一样的。研究表明,含有高分子吸水珠的一次性纸尿裤比起尿布更能够保持婴儿皮肤的干燥。虽然所有一次性纸尿裤都是用高分子吸水珠制做的,但有些纸尿裤的吸收力要强于其它的纸尿裤。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氧化锌 凡士林 知识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