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燃放鞭炮孕妇切勿凑热闹

  • 发布时间:2007-06-06 转载:育婴百科网 分类:孕期知识 热度:加载中

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燃放鞭炮孕妇切勿凑热闹,医学专家提醒,燃放烟花爆竹时,需对心肺病人、孕产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多关爱,燃放鞭炮在带来热闹、欢笑的同时,也会给一些特殊人群带来几多痛苦。昨天,记者从市各大医院...,以下是完整【燃放鞭炮孕妇切勿凑热闹】原文:

  • 医学专家提醒,燃放烟花爆竹时,需对心肺病人、孕产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多关爱,燃放鞭炮在带来热闹、欢笑的同时,也会给一些特殊人群带来几多痛苦。昨天,记者从市各大医院获悉:一些特殊人群例如心肺病人、孕产妇新生儿、高龄老人最需要关爱与保护。 孕产妇切勿凑热闹 “无论是怀孕早中期还是临产妇,最好不要凑热闹。”重医附一院产科主任张建华教授表示,爆竹过大的声响容易导致新生儿声音恐惧症,为人父母者不要图一时的高兴给下一代留下身体上的永久创伤。 据悉,胎儿在腹中对母亲周围的声响特别敏感,如果孕产妇靠近巨大的声响场所,特别是爆竹发出的短暂轰鸣声容易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 即使孕产妇捂着耳朵,声波也可通过腹部传导到宫内,影响胎儿脑部发育,严重者易使新生儿患上声音恐惧症,需要长期治疗才能康复,给新生儿成长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虽然烟花爆竹的声音不会引起产妇早产,也不会引起先天性耳聋,但家人还是不要将她们带入燃放场所以免引起意外。如果孕产妇需要观看,可以选择安全无巨大声响的场所。 心肺病人忌放鞭炮 心脏病肺部疾病的人员也不能参与燃放烟花爆竹,重医附二院心内科副主任黄晶昨天介绍,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的病人需要特殊保护,情绪波动、过分油腻以及声音刺激都可能引起病情加重,处在声响过大场所的心脏病人还容易诱发脑溢血心肌梗塞,如果抢救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此外,燃放烟花爆竹后要产生大量含硫的有毒气体,肺炎病人及重感冒病人不要吸入这样的气体,防止病情恶化。 残障人士远离爆竹 重医附一院护理部介绍,老年人听力下降,腿脚不灵便,除了不能参与燃放外,也要远离烟花爆竹。 因为突然的声响可能给老人造成惊吓,引发老年人摔伤跌伤烧伤,过重的外伤老年人来说是一场大灾难。家住燃放区域的老年人需要家人精心保护。 此外,盲人及耳聋的残障人士也不要靠近燃放区域,已免发生安全事故,欢乐过春节平安最重要。放鞭炮至少保持10米距离本报讯(记者谭遥)市消防总队昨天公布了燃放烟花爆竹的一些注意事项,特意提醒市民: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千万不要“出格”。 保持10米距离 市消防总队介绍,烟花爆竹危害性很大,重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的隐患不断产生,给群众带来了严重危害,有一年在烟花爆竹火灾、爆炸事故中死、伤人员占总的25.5%%和42.84%%。 市消防总队为此提醒市民千万不要对着人放、对着窗子放、对着易燃易爆物品 放,而燃放时围观者站多远视烟花爆竹的品种而定,但至少要远离10米以上才够安全。另外,点火的人也要特别注意:一是引线弄长一点,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最好用香火点燃。 同时,由于爆竹声对听力损伤特别大,专家提醒市民,燃放鞭炮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最好在10米外燃放,并把耳朵捂起来。 阅读燃放说明 市消防总队还介绍了一些正确的燃放方法:第一,燃放前,必须仔细阅读烟花爆竹上的燃放说明,按说明方法燃放;第二,燃放升空的烟花爆竹要注意其落地情况,如落在可燃物上,并仍有余火,应立即采取措施,将余火扑灭或将残片移走;第三,工厂企业、高层建筑要关闭门窗,以防外来烟花爆竹窜入。堆置在阳台、屋顶、露天的可燃物应移往安全地带或加以遮盖和保护;第四,不要让小孩燃放高空烟花及其他危险品种,阻止其从烟花爆竹中取出火药改做玩具小孩燃放烟花爆竹时,要有大人在一旁看管指教;第五,买回家的烟花爆竹要放在安全地点,不要靠近灯火源、热源、电源,并要防止鼠咬,以防自行燃烧、爆炸。勿购“三无”产品 正规厂家生产的烟花爆竹都有完整厂名、厂址、品名、出厂时间,有警示语,燃放说明清楚、字迹清晰。市民购买烟花爆竹,切忌购买“三无”产品。 市民选购烟花产品应注意:吐珠类产品应选购筒体较粗、硬,引火线较好的产品;升空类产品应选购安装牢固,导向杆完整,粗细均匀,平直的产品;小礼花类产品应选购结构牢实不松散、筒体结实、较硬不软,厚而不薄,引火线必须是安全引线等的产品,不应选购组合盆花很大,高而细,单发药量较大的产品。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鞭炮 烟花爆竹 孕产妇 孕妇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