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观察,尽早发现脊髓牵扯征候群

  • 发布时间:2010-04-17 转载:育婴百科网 分类:成长发育 热度:加载中

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注意观察,尽早发现脊髓牵扯征候群,文/林光麟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医生人类进化后,脊椎开始承压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是哺乳类中最相近的近亲。它们被认为在400万~700万年前,曾和人类拥有共同的祖先。科学家...,以下是完整【注意观察,尽早发现脊髓牵扯征候群】原文:

  • 文/林光麟 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医生

    人类进化后,脊椎开始承压

    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是哺乳类中最相近的近亲。它们被认为在400万~700万年前,曾和人类拥有共同的祖先。科学家们相信,大约是300万年前,人类从猿状祖先进化为直立猿人。人类从爬行的脊椎动物进化成以双脚走路,不仅节省了移动时所耗费的力气,而且空出了万能的双手。不过,从此以后,人类得付出更大的代价来承受进化后所带来的压力。爬行的脊椎动物,它们的脊椎不需要承受压力,而人类站起来以后,全身的重量就压在了脊椎上,因此脊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包括椎间盘凸出、上背痛、下背痛、脊椎侧弯变形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脊髓牵扯症候群

    人类在发育的早期,脊髓脊椎骨的长度是一样的。脊椎骨就像个管子,将整条脊髓包起来加以保护。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脊髓增长的速度比脊椎骨来得慢。在出生后的婴儿阶段,脊髓的长度会比脊椎还短,也就是脊髓尾端大约在腰椎第一、二节左右。大部分腰椎第一节以下脊髓末端所分出的脊髓神经根,称之为马尾(Cauda Equina);脊髓尾端与尾椎末端有一条带状组织相连,称为终端纤维(Filum terminalis)。某些人的终端纤维生长的早期(儿童、青少年时期),会变得紧绷。生长速度较快的脊椎,透过终端纤维牵扯住生长速度很慢的脊髓,于是产生了问题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脊髓的末端,掌管的是我们大小便括约肌神经。如果脊髓末端受到拉扯而受伤,病人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症状。除了大小便失禁,病人还会有腰背酸痛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双脚的力量,造成行走上的困难。有时候病人会伴随其它的结构异常,像是脊柱侧弯(Scoliosis)、大小脚、足内翻等等。 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这就是所谓的脊髓锁链症候群,顾名思义,就像是脊髓被一条锁链紧紧拉住,因而造成了伤害。开刀将紧绷的终端纤维切断,让脊椎不再拉扯着脊髓,是唯一治疗的方法。

    正常的脊髓长度比脊椎短,但是,如果胎儿母体发育的过程中,脊髓腔发生问题,会造成脊髓被向下拉扯而变长,且变得紧绷,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称之为脊髓牵扯征候群。这是发生在新生儿脊椎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新手父母应该注意并了解。将来可能发生的症状包括大小便失禁、背痛、行走困难、脊椎变形、下肢无力等,如果合并皮肤瘘管,更容易产生感染造成脊髓脓疡。当然,这些症状大部分在婴儿期是不易察觉的。那么,有哪些征候是应该注意的呢?如何能够提早发现呢?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如何提早发现脊髓牵扯症候群?

    照顾者在为小宝宝尿布时,别忘了将他的身子翻过来,仔细观察屁股沟是否对称;注意下背部是否有不正常的隆起、肿块;有无斑块(若是淡蓝色的斑块,是正常的胎记)、凹洞、毛发血管瘤等。若发现上述特征发生在正中线(也就是脊椎位置),就要特别小心,必须请医生确认。若有凹洞且距离肛门口很近(2.5厘米以内),大部分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位置在较高的地方,或是开口不规则,呈火山口形状,就要注意可能有皮肤瘘管问题。若有肿块则可能合并有脊髓膨出,脊髓脂肪瘤等。这些都可能造成脊髓牵扯征候群。 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由于刚出生的婴儿脊椎骨头尚未完全钙化,发现异样时可用超声波检查做早期筛检;若超过3个月大,骨头发育越来越成熟,这时超声波就无法有效穿越脊椎骨的屏障,来查看脊髓的构造了。所以,如果在婴儿时期有发现背部可疑病兆时,应请医生再做确认。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人类可以直立行走,脊椎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人类对于自己可以直立行走这件事应该是沾沾自喜的吧,至于因为这个原因而造成的病痛就留给医学来处理吧!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脊髓 神经内科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