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早教误区,重视0—4岁早期家庭教育

  • 发布时间:2007-05-30 转载:育婴百科网 分类:宝宝培养 热度:加载中

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走出早教误区,重视0—4岁早期家庭教育,女儿刘童心,2002年1月25日生,现在能认识2000多个汉字,自如阅读简单的短文;熟练背诵《木兰诗》;做简单的10以内加减法,会背乘法口诀;认识10余种常见的颜色...,以下是完整【走出早教误区,重视0—4岁早期家庭教育】原文:

  • 女儿刘童心,2002年1月25日生,现在能认识2000多个汉字,自如阅读简单的短文;熟练背诵《木兰诗》;做简单的10以内加减法,会背乘法口诀;认识10余种常见的颜色、10余种常见的形状;能说200多个英语单词、短句;熟练的骑滑板车、自行车。 虽说自我感觉女儿的现状还算差强人意,但与那些著名的天才儿童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再说她还小,将来的发展情况不可得知,算不得什么成功的范例。我作为一名师专毕业的普通初中数学教师,也不是什么早教专家。之所以在此自不量力的呼吁早教话题,是因为我在和身边的人们交流时发现(童心特别的表现常使我有更多与他人交流早教问题的机会),尽管我周围大多是上过大学的知识分子,然而对早教的认识却极其令人担忧:有人对早教知之甚少而白白错过了教育孩子的黄金年龄段;有人错误的理解早教结果拔苗助长、过犹不及;甚至还有人视早教洪水猛兽而坚决站在其对立面。等孩子成长出现问题后,却一味的抱怨甚至打骂无辜的孩子。由此不难推断,在大学生仍然凤毛麟角的中国早教的现状更不容乐观。这些令人痛心的事实如骨鲠在喉,促使我这个早教的外行人越俎代庖、一吐为快。中国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关键是早教。如何科学早教培养出德能兼备的人才甚至天才固然重要,然而令人叹息的是,当今社会流行的下述这些早教误区却使该不该进行早教,特别是该不该进行0-4岁的早期家庭教育成为更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人只望借此拙笔,通过揭示这些观点的错误与无知,使更多的人走出早教误区,转而自愿加入到重视早教、参与早教、研究早教的群体中来。一、教育是老师、学校的事,没有家长的责任。 根据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生来就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一个儿童,如果按照理想状态成长,能够长成一个具有100度能力的人,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儿童具备100度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的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的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的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的就越少。那么,怎样才能杜绝孩子潜在能力的递减呢?当然是尽早教育。国内外的婴幼儿发育研究机构的多年研究表明,0-3岁是人的一生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50%是在生命的头4年中发展起来的,且刚出生的婴儿脑发育比15岁的孩子快1000倍 。另外,许多成功的范例也说明:教育必须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这是学校教育根本不可能进行的。而等到7岁再去学校接受教育,已错过教育的黄金年龄。二、孩子太小,学多了会累着孩子,甚至影响孩子的健康。见到童心的表现,很多人认为3、4岁的孩子还太小,身体尚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用脑过早会影响以后的智力发育与身心健康。这些想当然的看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现代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人脑开始积极工作的时间越早,延续的时间越长,脑细胞老化的越慢。另外,有人对十六世纪以来四百多个著名人物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他们大多数是长寿的。因此,大可不必担心早期教育对身心健康会有什么不利的影响。若我们在早期应当开始教育的时候错失良机,不给他们学习的机会,孩子的潜在能力白白减退之后,才把他“扭送”到学校,让水平不一的教师强制性的、毫无趣味的、向他们乌七八糟乱灌一通,这种教育才有害于孩子的身心。即便作为一个教师,我也不得不承认,正是这样的教育才使孩子身心俱疲、苦不堪言。包括童心的奶奶和姥姥,都曾对我的教育方式极力的反对和阻挠。可当后来发现童心不但没有“不健康”的迹象,与同龄的孩子比,反而更加聪颖活泼,体质也很棒,便由反对转而支持了。我外甥出生后,我母亲还经常让妹妹向我讨教早教经验呢。三、早教就要逼迫孩子知识,会使孩子有一个痛苦的童年。首先要明确一点:能力好比知识之鱼赖以存活的水,科学早教更注重的是培养婴幼儿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创造力思维力等各项能力,而不会只注重“学知识”。只注重学知识早教是片面的,最终也难以取得成功。那么,是否“学知识”就必须“逼迫”呢?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中,因逼迫孩子学习而使孩子童年痛苦的例子的确比比皆是。这是因为那些父母只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细致与艺术教育方法,甚至对孩子过份挑剔,要求过高,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压抑与怨恨。什么没有办法可以既不逼迫孩子又能让孩子学会知识呢?有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童心1岁8个月时,我们意外的发现,她已经认识0-9这些阿拉伯数字了,可我们从没有教过她,甚至不知道她是怎么认识这些数字的,只是推测这可能与她已玩坏的3个能出声的计算器有关。这件事使我确信:早期教育的方法是生活中教,游戏中学,只要按照这个方法去教孩子,既使是一些知识性的学习,孩子也不会感到枯燥,更不会痛苦。因为有趣味的学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玩,这不是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而是充实了孩子精神生活,使他玩得更有意义。与其他孩子相比,孩子童年不仅一样轻松、快乐,而且必将更加丰富多彩。四、高文化、高水准的父母才能早教,自己没有早教的能力。许多知名天才儿童的父母,如卡尔威特、MS斯特娜,他们的知识面都十分广博。那么象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有没有早教的能力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早期教育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施教者知识文化的要求远不如对其教育理念的要求更高一些。只要具备粗浅的文化,我们就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来更新、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然后在生活中创造出一套符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方法。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在书中写道:“应该永远感谢这些早期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他们给所有渴望把孩子培养成才父母开创了一条成功之路。许多父母已按书中的方法培养了数百个中国早慧儿童。刘亦婷被几所世界名校所看重的素质,也是用书中的方法打下的基础。”我虽然是个初中数学教师,可做妈妈之前对于也是早教一无所知。在童心出生后不久,我经过多处寻访,终于在一家书店找到了《哈佛天才素质教育典藏文库》这套有关早教的丛书。我如获至宝,不仅自己看,还要求童心爸爸也要细看一遍,以免我们在童心教育上发生冲突。从这套书中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俗物与天才》《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童年的秘密》中我们获益匪浅,这些书中不仅有科学的理念,还有一些可操作性极强的教育方法,可以说,这些书对童心教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有人向我咨询早教问题时,我总是推荐他们看这些早教方面的书籍,或者干脆把我这几本已经看了多遍的书借给他们。五、学前学的多了,上学会不认真听课,还不如不学。0—4岁的早期教育虽然关键,可没有谁愿意教育出方仲永那样“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伪天才”。再成功的早教也不可能一锤定音、一劳永逸,若忽视了对早教科学的后续,早教的目的就难以达到。进行过早教的儿童上学后,主要的教育行为尽管由父母在家而转为由教师在学校实施,可父母决不能因此有所松懈。孩子毕竟还小,父母稍不留神每一个阶段都可能发生灾难性的失误。试想,即便是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的小卡尔威特,若上小学后失去了父母的后续教育,也未必最终成为优秀的人才。因此,随着孩子成长父母也必须随时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观察孩子的动态,随时给孩子以必要的帮助与指导。我身边有不少人持“学前学的多了,上学会不认真听课”的态度,可我没有放弃对童心教育童心还小,至于她上学后表现如何我们无法妄谈,但即便她也出现了上述问题,我亦坚信,那肯定是我个人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而绝不是早教的错。六、认为孩子资质太差,不是早教的料。孩子天赋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多一点,有的孩子少一点。假设最幸运的孩子的禀赋为100度,白痴的禀赋在10度以下,一般孩子的禀赋大约在50度左右。 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于其禀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因此,倘能乘此之虚,实施可以发挥孩子禀赋八到九成的有效教育,即使生下来禀赋只有50度的普通孩子,他也会优于生下来禀赋为80度的孩子。当然,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80度禀赋的孩子施以同样的教育,前者肯定是赶不上后者的。不过我们不要悲观,因为生下来就具备高超禀赋的孩子是不多的,大多数孩子,其禀赋约在50度左右。因此,即使是普通的孩子,甚至小卡尔那样生下来就是人们眼里的“白痴”,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成为一般人眼中的天才。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表现不佳时,家长也不要一味抱怨、指责孩子,而应想想自己的责任,在教育方法上找原因。早期教育耽搁一个时期,可能会使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迟到一大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才竞争的前沿,不在大学,也不在中小学,甚至不在幼儿园,而是在4岁前,在婴儿摇篮中,愿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走出早教误区,重视0—4岁早期教育,让您的孩子赢在第一起跑线上。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早教 家庭教育 误区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