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糖果试验告诉了我们什么

  • 发布时间:2008-05-08 转载:育婴百科网 分类:宝宝培养 热度:加载中

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小糖果试验告诉了我们什么,假如有人请你的4岁小孩做出这样一项选择:一个大哥哥要去办点事儿,如果等这位哥哥回来,可以拿到两块糖;如果不愿意等待,可以马上拿到一块糖。想一想,你的孩子将会如何应对...,以下是完整【小糖果试验告诉了我们什么】原文:

  • 假如有人请你的4岁小孩做出这样一项选择:一个大哥哥要去办点事儿,如果等这位哥哥回来,可以拿到两块糖;如果不愿意等待,可以马上拿到一块糖。想一想,你的孩子将会如何应对?这的确是一个足以考验孩子心灵魂的两难情境,象征冲动与自控、欲望与自制、即时满足与延缓满足之间的永恒难题。这个试验很能看出孩子的克制情绪、抑制冲动的基本能力,甚至可以略窥孩子的人生走向。 实际上,早在1960年,心理学家米卡尔就进行了这个糖果试验,对象是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孩子,实验一直追踪到这些孩子中学毕业。有些孩子的确能够等待大哥哥办事回来。当然,等待中的十几分钟一定非常漫长。这些孩子用尽各种方法让自己撑下去:有的闭上眼睛避免看见十分诱人的糖果;有的将脑袋埋入手臂之中,自言自语、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脚,甚至让自己努力睡着。最后,这些勇敢的孩子得到了两块糖果。有些小孩则比较冲动,大哥哥才走几秒钟就迫不及待地拿走了糖果。 十几年后,两种孩子情绪社会性方面的差异非常显著。克制型的孩子显得社会适应力较强,较为自信,人际关系较好,也较能面对挫折。在压力面前,不易崩溃、退却、紧张或乱了方寸,能够积极迎接挑战,不轻言放弃。在追求目标时,也能和小时候一样压抑立即得到满足的冲动。而冲动型孩子约有三分之一缺乏这种特质,反倒表现出一些负面的特征,例如,怯于与人接触,固执而优柔寡断,容易因挫折而丧失斗志,认为自己是坏孩子,遇到压力容易退缩或者惊惶失措,容易怀疑别人以及对别人感到不满,容易嫉妒或羡慕别人,因易怒而常与人争斗,而且和小时候一样,不易压制即时得到满足的冲动。 这些孩子中学毕业时又接受了一次评估,结果表明4岁时能够耐心等待的人在校表现更为优异。根据孩子父母的评估,这些孩子学习能力较好,无论是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专注、制定并实践计划、学习动机都比较好。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孩子入学考试成绩普遍较高,等待最久的三成孩子,平均成绩语文610分、数学652分;而最迫不及待取走糖果的三成孩子,平均成绩语文524分、数学528分。两组孩子总分差距多达210分。 当然,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糖果试验而已,我们千万不要过于迷信它对孩子未来能力与成就的预测力,人的能力与成就毕竟还受众多其他因素影响。这个糖果试验只是反映了人在童年时期的一个小小行为,但随着人的成长,这种小小的行为却慢慢演变为人在方方面面的情感和社会能力之一部分。人在一生中,许多大大小小的成就,甚至包括减肥、坚持跑步等等,都取决于抑制冲动的能力。有些孩子早在4岁时就深谙这一道理,能够根据情况做出判断:抑制冲动才是最有利的。并且努力设法将注意力从眼前的诱惑转移开,以达到最终的目标。 纵观古往今来乃至我们身边的成功人士,他们往往就具有这样的特质:抑制冲动,以达到某种目标。这些目标可能是建立事业、学好英语、解决一道数学难题、成为著名的运动选手。多少奥运冠军们逢年过节正当他人访亲拜友、远足旅游的时候,刻苦练功、汗流浃背,心中想念的是那奥运金牌的耀眼、领奖台上的无限荣光。那些著书立说或者考托福者,每当周末黄昏时分,别人在看电视、打扑克、上网、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他们却在无人的角落里,独自默默地爬着格子、做着无聊的考题。他们的回报是丰厚的。他们经过努力奋斗而实现了最终的目标、获得了最后的成功,体验到了人生最大的快乐。他们也是肉身凡胎,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在这声色世界里,面对着各种 “糖果”的甜蜜诱惑,他们也曾有过心动,但他们抑制住了。这些牺牲是值得的,因为他们最终得到了更多、更好的“糖果”,虽然这种收获是延迟了的。 古人云:“发乎情,而止于礼仪”。这正是圣人与凡人的最大区别。人人都会有情欲、冲动,圣人是靠道德在约束自己的情欲冲动,而更多的成功者是靠更多、更好的“糖果”在抑制冲动。不成功者是不去克制、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克制自己的冲动。 现在的孩子往往在溺爱环境中长大,他们的各种需求都能得到即时满足。许多父母可能因为自己小时候受过苦,而不愿欠缺孩子什么,对孩子有求必应、有求速应,以为给了孩子莫大的幸福。但有时候,事与愿违,说不定给了孩子温柔的一刀。当孩子长大后目无学业,整天沉溺于电子游戏、网吧,或者陷于早恋不能自拔时,悔之晚矣! 重视孩子延迟满足,让孩子小学延迟满足。在延迟满足中,孩子学会期待、学会感激、学会珍惜、学会克制、学会奋斗,体验成功的快乐和人生的幸福。 学会“延迟满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江 涛 “延迟满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情商中的“自我调节”能力息息相关。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果汁软糖实验”。实验者将一群4岁的孩子留在一个房间里,发给他们每人一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我有事情要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掉软糖,但如果谁能坚持到我回来的时候再吃,就能够得到两块软糖。”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吃掉软糖;有的孩子一再犹豫,但还是忍不住塞进了嘴里;另外一部分孩子却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甚至假装睡觉等方法坚持下来。20分钟以后,实验者回到房间,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又得到了一块软糖。 实验之后,研究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他们发现,到中学时,这些孩子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那些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学校里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和进取精神,而没有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则比较固执、孤僻,很难承受挫折与压力。这个实验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那些更善于调控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大的未来成功的希望。这样看来,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培养呢?关键就在于帮助孩子形成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培养孩子这种能力的方法可谓多样,但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 1~3岁 分析:这个年龄段孩子已经可以和父母进行日常的交流,身体协调能力也进一步加强。“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可以逐步把动作保持和情绪控制结合起来。在动作上,加强孩子动作协调能力,尤其是精细动作的培养,有助于大脑抑制功能的发展,而这种功能是情绪控制的基础;在情绪上,当孩子有控制不良情绪的表现时,要及时奖励孩子。当孩子出现“无理取闹”的情绪波动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该采取适当忽视的方法。 建议:和孩子一起玩“金鸡独立”的亲子游戏,看谁用一只脚站的时间最长。或者让孩子用绳子把开口较大的小环穿起来,看看一分钟最多能穿多少个。在孩子想吃某种喜爱的糖果之前,先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个类似的游戏,如果成绩“达标”,就奖励孩子想吃糖果。另外,“延迟”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告诉孩子“刚才你已经吃过一颗糖了,这颗糖要等晚上吃完晚饭才能吃”,让孩子学会适当控制自己“渴望”与“失望”的情绪,并让孩子逐渐认识到“任何东西不是想要就立刻能得到的”。 3~6岁 分析:这个年龄段孩子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认知水平和情绪控制能力。“延迟满足”的重点可以转移到情绪的控制和调节上来。“延迟”的时间也可以从几天逐渐延长至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孩子变得“懂事”以后,就可以让他适应这样一个规则:很多愿望不是近期就能实现的,你必须为此付出较长时间的努力。此时对孩子的奖励也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父母、小伙伴、幼儿园老师的称赞,以及孩子自己感受到的“荣誉”,会对他们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建议:四五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许多自己喜欢的活动,孩子如果参加了舞蹈班,就应该告诉他们:“每次都要认认真真地跟老师学,儿童节演出的时候你才能上台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对于参加了棋类活动的孩子,可以告诉他们:“不要着急,一招一招地下,坚持到最后你就是最棒的。”如果孩子想去游乐园,可以说:“这个星期爸爸妈妈很忙,我们下周末去游乐园好吗?” 总而言之,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只言片语所能奏效;甚至延迟与否,延迟多长时间,都不是关键所在,最关键的是父母要帮助孩子形成一种认识并最终成为习惯:任何愿望都必须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来实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儒德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糖果 心理学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